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彻底摆脱一些高科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面临的断供风险,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则需要构建新型科技攻关体制,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世界变局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7月份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到8月份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到9月份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9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双创”。会议还提出,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进一步向民企开放,加快对民企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畅通民企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至关重要。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谁掌握了技术制高点,谁就能掌握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的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应对这一变局、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上绝对不能受制于人。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构建新型科技攻关体制是关键。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攻关体制,本质上是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靠单个部门、单个主体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比较困难,必须通过政府组织和领导,优化统筹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把“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相对于基础研究,企业本身对应用技术更有兴趣。基础研究需要长期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研究投入的因素。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
再次,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拥有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技突破的重要基础和土壤。在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中国广阔的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潜在收益,构建新型科技攻关体制,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现代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