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脉搏,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理念内化为育人核心动能,系统构建了“教学-竞赛-创新”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着力建设竞赛真题案例库、引入企业级实战项目库等优质资源平台,有效打通知识传授、能力锻造与创新孵化的关键链条,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近两年,在全体师生的锐意进取与协同攻坚下,信息工程学院连续在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领域屡创佳绩、实现竞赛数量与质量的双突破。学子们于国家级、省级高水平赛事中捷报频传,具有显著技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推进。这些标志性成果,不仅彰显了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更充分验证了实践育人模式在培养面向未来、担当使命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范式。
一、创新创业项目扎实推进,孵化未来
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4年度我院选送的项目在省赛中表现优异,获得银奖1项、铜奖1项。银奖项目"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了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铜奖项目"基于AR技术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创新性地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2.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024年度共立项1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级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缺陷检测系统"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主持,该项目针对制造业质量检测痛点,开发了高精度的智能检测算法。省级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硬件开发等多个领域,如"基于情感分析的在线教育优化系统""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等,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学科竞赛全面开花,成绩斐然
1.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在2024年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地区赛中:选送的16项作品中有14项获奖,包括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获奖率高达87.5%。其中,《基于机器学习框架开发卵巢癌基底膜基因预后模型》《志愿行动家---志愿管理系统》《彰秦之韵,扬秦之史》3项作品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成功晋级国赛。

全国总决赛:三支参赛团队在何旭燕、陈想想等老师的指导下,与全国顶尖高校同台竞技,最终全部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这些项目涉及医疗大数据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开发、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我院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25年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地区赛中:学院选派20支队伍参赛,最终斩获省级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2项作品晋级全国总决赛,体现了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能力。

2.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在第十五届蓝桥杯大赛中,我院实现参赛规模和获奖质量双提升:共48名学生参加个人赛,最终斩获省赛奖项31项,获奖率达64.6%。获奖项目涵盖Java软件开发、C/C++程序设计、嵌入式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等多个方向,其中软件类15项、硬件类16项,展现了"软硬兼施"的综合实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嵌入式设计与开发赛道中,我院学生设计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因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评委高度评价。

学院学子在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中再创佳绩,共获31项奖项,包括一等奖1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并有11项作品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荣获2项国家级优秀奖。

3.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在2024年第十一届赛事中,我院实现历史性突破:作品《智能监控仿生蝴蝶》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这是我院在该赛事中首次获得省级一等奖。该作品由物联网工程专业袁佳伟等同学设计,通过仿生学原理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实现了环境监测领域的创新应用。另一作品《智能摄像蝴蝶》获得二等奖,其独特的微型摄像技术和仿生结构设计在安防监控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4.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在第九届赛事中,我院"晨星"团队表现突出:由邓扬州、周智涛等6名同学组成的团队以复赛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在B-EP2工业互联网数智应用创新赛道中,团队开发的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荣获全国三等奖,同时获得区域选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5.“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学院学子在第七届“码蹄杯”省赛中表现优异,本科组斩获3金10银11铜,高职组获得1金2铜,共计27项奖项,展现了出色的编程实力。多名选手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目前正全力备战。


三、成功承办多项高水平赛事
1.第十六届蓝桥杯省赛启动仪式暨赛前培训
4月10日,学院联合教务处、公共课实训中心举办了蓝桥杯省赛启动仪式暨赛前培训活动。副校长张富林、教务处处长潘宏利等领导出席,为参赛师生加油鼓劲。学院通过专项培训和模拟实战,为学生备赛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后续优异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


2.“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省赛
6月15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七届“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省级初赛。来自学校的100名选手在经管中心A区机房展开激烈角逐,竞赛涵盖动态规划、图论算法、人工智能基础等领域,全程采用ICPC标准,确保公平公正。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希娟亲临赛场指导,对选手的专业素养和赛场组织给予高度评价。


3.首届“AI+X”应用创新大赛启动
5月27日,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AI+X”应用创新大赛启动仪式,校长助理王文博、各二级学院领导及师生代表共同见证。大赛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融合,培养“懂技术、会应用、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四、育人机制持续完善,特色鲜明
学院通过构建完善的竞赛培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1.导师团队建设:组建了由何旭燕、陈想想、宋东峰等20余名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团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经验分享。
2.项目孵化机制:设立"科创工作室",为参赛团队提供场地、设备和经费支持,全年累计投入支持资金50余万元。
3.课程竞赛融合:将竞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开设"竞赛专题实训"等特色课程,实现"课赛互促"。
4.校企协同育人:与西安粤嵌、北京千锋、陕西朝云易帆等1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开发。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学院长期坚持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的成果体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项目,推动更多优秀成果转化落地。学院将继续把握“新工科”建设契机,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学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